关于我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9-02-03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近期,县政协深入全县9个镇和部分村组、农户,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和入户走访等方式,对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强化领导,夯实责任,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7675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53460人的12.1%。其中,学前留守儿童2844人,小学留守儿童2644人,中学留守儿童2187人。

  1.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印发了《岐山县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转发了中省市《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创造了条件。县综治办把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教育管理作为创建平安岐山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考核,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落到了实处。

.改善条件,优化教育。县教体局大力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民生工程,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9所,配套了标准化学生宿舍、食堂和餐厅,大部分中小学校设立了阅览室和心理咨询室,配备了生活管理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寄宿学生的安全教育、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等工作。同时,积极落实教育惠民、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蛋奶工程”和营养午餐,并成立校车服务公司,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上学条件。

.各方参与,共同关爱。县妇联健全关爱网络,强化家教指导,先后组织开展了“六一”慰问、“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金”“维权救助”等活动10多次,为农村留守儿童捐款共计58.8万元。县关工委联系县慈善协会、县政协委员和“美国胡氏北美教育助学金”等方面,为67名农村贫困学生发放资助金14.5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全县各中小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管护中心,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结对帮扶、寄宿管理、安全教育监管等“五项机制”。县三中全体班主任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爸爸”和“临时妈妈”,周二周四晚安排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视频通话,定期举行联谊活动,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困难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其它县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力度相比,与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亲情教育严重缺失。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亲情体验,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父母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使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一是心理障碍。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不经常,缺少沟通,70%以上留守儿童在心理上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如雍川镇杨柳村有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照管,半年未能与父母相见,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价值扭曲。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会出现一种愧疚感,他们习惯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全部的爱,加之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他们对孙辈的监护多属于溺爱,久而久之,使得留守儿童心理上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三是学业两极分化。由于部分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监管,学习成绩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过早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下决心通过学习改变目前状况,学习成绩相当好。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良好教育,不思进取,学习成绩较差。

2.学校教育留有空白。一方面,受“唯分论英雄”观念影响,大多数学校重视留守儿童文化课学习,忽视了留守儿童良好的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虽然设有心理疏导室,但缺少专业指导老师,大多由班主任或政教主任兼任,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加之代课老师重学习轻管理,无暇顾及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留守儿童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成为教育盲区。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通过加大布置课外作业量来提高教育质量,在调查中发现,每个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回家还需1—2小时完成课外作业,学习负担比较重;有些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的问题监护人无法帮助解决,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3.工作合力尚未形成。一是全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各类关爱活动,大多数由各部门和社会组织、个人分散进行,缺少明确的牵头部门和有效的工作机制,目前未形成全面覆盖、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相关部门失于管理,对网吧、游戏厅监管不到位,致使有的网吧、游戏厅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三是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责任务不明确,措施不到位,工作缺乏激情。

意见建议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认真贯彻《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坚持多措并举,汇聚各方力量,切实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抓紧抓好。

1.健全机构,强化政府主导。一要健全组织网络。成立我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各镇(社区)党委政府、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出台《岐山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规划》和《岐山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案》,通过制定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严格考评,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逐步向常态化、制度化方向迈进。二要强化政策措施。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当地,让外出打工人员就近务工,动员和鼓励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和务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三要加强宣传引导。要利用电视台、政务网、报刊、广播、微信等平台,广泛开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宣传社会各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2.完善设施,优化教育环境。一要优化学校结构。要按照方便、就近的原则,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力度,保证留守儿童就近入学。二要加强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幼儿园、中小学要加大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社会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教育、生活、安全等服务,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要强化安全保障。各级学校要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加强用电安全、交通安全、预防溺水等意外伤害教育,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重点加强学校食堂、校车等关键部位监管,强化安全措施,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强化功能,发挥主体作用。一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学校要把对留守儿童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一档案五制度”,即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心理疏导制度、家访制度、一对一帮扶制度、代理家长制度等,推动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全县各中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教育课程,完善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疏导力度,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三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坚决克服“课内不足课外补”的做法,尽量不布置或少布置家庭作业,减轻留守儿童负担,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四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要针对留守儿童特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强化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参加科技、美术、舞蹈、手工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培养留守儿童兴趣特长,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

4.整合资源,汇聚工作合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共同参与。一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要教育和引导家长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切实承担起孩子的监护责任,在外出务工时,父母双方尽量留一方在家,负责孩子的生活教育,定期沟通交流,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要加强对临时监护人的培训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二要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妇联、团委、教育、扶贫、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面向全社会招募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爱心教师、爱心家庭,在周末、节假日积极开展“亲情之旅”“亲情周末”等亲情互动活动,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零距离”见面,让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快乐的周末或假日。同时,公安、市场监管、文广等执法部门要对学校周边的影像店、KTV、游戏厅、网吧和图书店、小食品店等开展集中整治,对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不良刊物、游戏以及三无食品予以坚决取缔和依法打击,净化社会风气,努力营造农村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三要发挥监护网络作用。要进一步规范社会监护体系,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管护网络;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父母、祖父母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关怀网络;以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