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政协持续开展“稳增长·委员在
6月6日,县政协主席刘玉广带领县政协办、县工信局负责同志,先后深入陕西通力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岐山... 更多>>>
-
县政协启动“稳增长·委员在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及省、市、县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特别是企业界委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 更多>>>
-
县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 更多>>>
6月6日,县政协主席刘玉广带领县政协办、县工信局负责同志,先后深入陕西通力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岐山... 更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及省、市、县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特别是企业界委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 更多>>>
... 更多>>>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基本内容,并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弘扬和践行。
近年来,全县各级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为目标,注重在融入、结合、贯穿上下功夫,开展了采取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思想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2015年3月,我县成功创建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今年3月,市委钱书记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县紧紧抓住创建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的机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把日常行为规范化,为全市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随后,钱书记3次专题调研座谈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委宣传部将“传承周礼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列入“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项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桂批示“岐山县传承周礼、滋养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值得肯定,望继续探索”。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优秀周礼文化为载体,推进‘崇德宝鸡’建设。”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县委《关于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将我县作为试点县。7月27日,县委常委会专题审定了《实施方案》,并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可以讲,这是市委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8月8日,全县召开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大会,对传承弘扬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县委何书记要求,把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县党建工作的一个品牌,探索总结,打造“岐山模式”,在全市推广,直至推向全国。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全面认识、理解周礼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内涵、把握开展传承周礼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重点实施“八大工程”以及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认识理解周礼优秀文化
1.正确把握周礼。首先需要指出,我们今天所讲的周礼不是那本《周礼》书,十三经里有《周礼》《礼记》《仪礼》三本书,《周礼》原名叫《周官》,讲述的是周代官制,《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相当于《仪礼》的“易传”,也就是解释《仪礼》内容的一本书。因此,《周礼》《礼记》《仪礼》这“三礼”和我们今天讲的周礼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要传承周礼优秀文化,要弄清楚什么是周礼?周礼是指周代的一系列典章制度,也就是周公制作的礼和乐,具体包括畿服、爵、谥、田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作乐等制度。同时,我们经常说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周文化与周礼是什么关系呢?简单的可以这样说,周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就是周礼,也就是说周文化以周礼为要义。而周礼的目的是以周人标准来规范各诸侯国和各阶层的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是从意识形态方面对周族小宗和外族实行统治的一种治国方略。可以说,周礼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较为完善的文明礼仪政治文化体系的建立,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道德礼仪规范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2、周礼产生的背景。“礼”在甲骨文中是个会意字,原作“豐”,是由祭祀中奉献鬼神的礼器引申为祭祀鬼神之仪式。事神仪式(礼)与事神歌舞(乐)的结合,也就是“礼乐”的初义。尽管“礼乐”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及其复杂的思想内容直到西周才确立,但作为事神仪式的礼乐实践,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礼乐文化孕育于远古,形成于“三代”,西周定型和成熟,并为后世历朝历代所继承和发展。《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作为华夏文明的初创时期,五帝时代还属于礼乐文化的萌芽时期,或者说属于华夏文明发展的神守时期,即巫祝文化期。而夏、商、周三代,特别是西周才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关于礼乐的起源,古代经典多有论述,而以荀子所作《礼论》和《乐论》最为典型。荀子的礼源论是:“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的乐源论是:“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现代学者郭沫若认为:“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3.全面理解周礼文化。要理解周礼文化,先要对它的概念要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我们今天所说的周礼文化,实际上是指古代的礼乐文化,或者是礼仪文化、礼文化。周礼文化分为狭义的和广义之说,狭义是指是周人之礼,具体就是周代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即周公制作的礼和乐。广义不仅包括周人之礼,也包括在周礼基础上由孔子、孟子、荀子、汉儒及宋明理学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一整套礼仪制度。周礼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敬天尊祖、孝亲贵老、尚贤重教、明德慎罚、和合仁爱等,和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提炼概括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方面,成为儒家的核心价值所在。其中周人所讲的“德”,有性格九德、伦理九德、民本九德,基本涵盖了做人处事、为政为民、钱财义利、修身理家的各个方面,它是特定历史阶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使周礼内涵更加丰富,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层面,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的核心内容。
4.周礼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当然,周礼文化有优秀也有糟粕,但是我们传承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与我们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追求有联系、有共同点的。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周礼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
一是以人为本。夏商时期,奴隶主和贵族以“君权神授”自居,信奉“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把奴隶与物品一样看待,既可转送、买卖,也可随意杀戮、陪葬。周人以“天”作为精神信仰,尊崇“敬天保民”“天人合一”“天命不可违”的思想,认为天所管理的大地上的人间就是“天下”,天把“天下”授予有德之人,天惠爱人民,君主遵奉上天,所有施政必须顺从民意,以人为本。周公根据文王“怀保小民,惠鲜孤寡”的思想,提出了“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的观点,大力推崇“君权天授”和“君权民授”的主张,首先废除了“人祭”“人殉”制度,代之以猪、牛、羊、鸡作为祭品。《周礼•大司徒》提出,发展经济要通过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六个方面来“六养万民”。充分体现了周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智慧,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源头。
二是以德治国。“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周人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商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人最早确立的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后来,被孔子升华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最后,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涵盖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逐渐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德,既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智慧。无论是文王所作性格九德、周公所作伦理九德,还是武王所作民本九德,都体现了以德治国、以德做人的基本要素。
三是以礼立序。“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周公对西周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制礼作乐。周人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周人创立井田经济制度、封建政治制度、宗法社会制度和礼乐文化制度,将上至奴隶主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各种社会行为,放在了制度的笼子里。他们用井田制顾民生,用封建制从民意,用宗法制敦民俗,用礼乐制安民心。周人以这四大典章制度作为核心,演绎出了敬天、尊祖、护宗、保民、尚贤、无逸、慎罚、教化、贵老、明德等十项礼制,以及“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的行为价值取向。周人在执行礼制时,提出对民众要抚之以惠、和之以均、敛之以哀、有之以罚、临之以终、行之以权等十二项有利民政的礼制原则,值得我们借鉴。
四是以乐致和。周公提出了“取和去同”“以它平它”的基本理念,创造了一套使差异、对立、矛盾达到和谐的礼乐制度。这一理念被孔子发展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哲学观点。在中国古代,人们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修身养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周公所作的“乐”主要包括乐曲、诗歌、舞蹈等方面的艺术活动。《乐记》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说明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周人之乐舞主要用途是为祭祀天地、山川、祖先和以乐致礼,即以乐舞艺术化手段唤起人心向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崇尚礼制、移风易俗,达到“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最终目的。可以说,“乐”的核心是通过陶冶心性,促进生理上的谐调、科学上的适度、伦理上的中庸、哲理上的中和、心理上的和悦,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周礼优秀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为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5.周礼优秀文化的历史地位。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就是说西周文化是吸取了夏商二代的特点又有所发展,达到了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高峰,这个高峰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未来。我们过去讲轴心时代(公元前800-200年),在全世界,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摩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柏拉图等人,这个时期的文化达到了人类文明的一个高点,而中华文化的这个高点是由西周文明奠定的,所以站在人类历史高度,从它的长度和广度来看,周礼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文化高峰,这一文化高峰奠定了未来中华文明的基础。优秀的周礼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3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
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随着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党中央注意到“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经过十八大进一步概括提炼,形成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容的首次表述,也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形成的历史共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及内涵。“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是“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二是“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 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三是“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深化“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创建成果,我们要立足“凤鸣岐山、周公故里、礼仪之乡、文明源头”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周礼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内在契合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彰显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实现周礼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机融合,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落地生根。
(一)充分认识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000多年前,以“两王”“三公”为代表的周朝先祖们在岐山大地上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汇总。这些基本规范,以周礼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承,奠定了我国儒家思想的基础,成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和人民的精神追求,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周礼文化作为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准则的完整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我国现代文明的基础,是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地,更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周优秀文化在个人层面,讲重义轻利、以理治欲,用仁义礼智信来教育和引导人的行为规范。对于我们岐山来说,就是要责无旁贷的扛起把周礼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深入挖掘周礼优秀文化内涵,将其中蕴含的深刻价值观,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之水和力量之源。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传承、利用和弘扬周礼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岐山党建新品牌,加快美丽岐山建设,助力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实施“八大工程”。
开展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创新创造、群众参与的原则,重点实施好“八大工程”,主动占领思想建党的主阵地,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现党员干部入脑入心,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
一是实施“于家为国”工程,传承“家国情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
1. 大力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开展升国旗仪式、干部任职宣誓仪式、成人礼仪式,以及入党、入团、入少先队和入学、毕业等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庄严性典礼,在全县形成“忠诚担当、勤奋有为”的浓厚氛围。
2. 积极倡导“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的理想追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重要会议、节庆奏唱国歌、缅怀英烈等活动,使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二是实施“克己奉公”工程,传承“革故鼎新”文化,弘扬“敬业”精神。
1. 弘扬“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并在党政机关开展传承廉政勤政文化“我是党员我奉献”、在企业开展“比拼争先向我学”、在农村开展“互帮互助我光荣”等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创业创新,传承传统美德,彰显社会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方方面面。
2. 倡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风尚,教育引导社会各个层面在工作中攻坚克难,大胆创新,锐意变革,加快创建创新型县。
三是实施“一言九鼎”工程,传承“诚实守信”文化,弘扬“诚信”精神。
1. 树立“人无信不立”的观念,加强诚信教育,建立个人诚信记录制度和企业信用等级管理制度,发布行业“诚信红黑榜”,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使讲诚实、守信用成为社会规范。
2. 培养各行各业的诚信意识,广泛建立服务规范和标准,推行阳光诚信服务,增强行业及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实施“崇仁尚爱”工程,传承“仁者爱人”文化,弘扬 “友善”精神。
1. 发扬“家和万事兴”的观念,开展传承家风、恪守家训行动,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成为社会尊崇、人人追求的一种美德。
2. 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不断加强公民文明素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现代礼仪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使仁心、大爱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和社会风气。
3. 引导社会各个层面树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以及慈善协会、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行动,建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
五是实施“公平正义”工程,传承“守正不阿”文化,弘扬“公正”精神。
1. 在个人层面,树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观念,引导群众把助人为乐的正义行为作为核心价值理念,鼓励人们勇于伸张正义、扶正祛邪,加大见义勇为先进典型的表彰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为勇者喝彩,扬社会正气”的浓厚氛围。
2. 在社会层面,树立“公正国之基址”的观念,把公平正义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社会民生进步、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商品造假、电信欺诈等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使公共服务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六是实施“遵法守纪”工程,传承“礼法合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1. 树立“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法为本”的法治思想,在国家法律法规之下,不断健全完善并引导自觉遵守富有地域特色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形成做事讲法度、守规矩的社会风气。
2. 坚持“道法者治”的法治理念,突出司法为民,强化司法救助,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推行公共决策事项社会公示、公开听证等制度,健全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全面推进法治岐山建设。
七是实施“立德修身”工程,传承“尊贤重孝”文化,弘扬“文明”精神。
1. 开展“积善成德”实践养成活动,引导社会各阶层群体从自身实际出发,从身边小事做起,坚持行善事、做好事,使扶弱济困、助人为乐成为社会新风尚。
2. 发扬“义以尊贤”的优良传统,建立道德模范礼遇制度,发布善行义举榜,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在各个层面立标杆、树典型,弘扬新风正气。
3. 倡导“百善孝为先”的人伦情怀,以青少年为重点,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典日、传统节日等,深入开展感恩周(日)等活动,培养他们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个人修为,成为一名对社会、家庭和自己负责的人。
4. 弘扬“成由俭、败由奢”的思想观念,提倡勤俭持家、节俭办公,反对奢侈浪费行为,以巩固提升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大力普及节约资源、节俭生活(节粮、节水、节电以及废物回收利用、垃圾分类等)活动,积极推行婚丧嫁娶节俭办理的新风气。
八是实施“和邦合民”工程,传承“和合相生”文化,弘扬“和谐”精神。
1. 弘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渭河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大力开展治污降霾、植树造林、水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倡导形成美丽家园我建设、我共享的浓厚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坚持“民惟邦本”的民生情怀,教育各级组织和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巩固提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开门纳谏,深入改进作风,持续深化百姓问政、行风评议、争先创优等活动,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八大工程”的深入开展,使崇德尚礼、知行合一成为普遍共识,严于律己、严守纪律、遵守规矩成为行事之本,勤政廉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成为自觉行动,讲礼仪、守纪律、懂规矩成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在全社会形成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良好局面。
(三)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找准最佳切入点。我们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那些抽象的价值观念,只有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感受相互触碰,才能获得内心深处的真正认可。对国家富强的体认,往往在一些个人亲自参加的仪式与活动中得到增强;就学、就医、就业过程中那些或明或暗的身份歧视与差别对待,激起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期盼……无数事实证明,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点滴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思想深处的价值观念最牢固、最坚定,最容易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信仰和人生信条。把周礼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循,其要义就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把对周礼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建立在日常生活体验的坚实基础之上。
2.选准活动载体。周礼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一位位百姓身边的“最美人物”、“平民英雄”,将无形的核心价值化为了可知、可感、可学的具体人物,成为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大使”。人们举行各种仪式、典礼、活动时,感悟到的“场所精神”,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都是接纳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通道。生活中打动人心的那些新闻、书籍、音乐、动漫、舞蹈、电影、戏曲等各类文化产品和展现村情民风的村史馆文化室、承载家族期望的家规家训,都是传递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载体。开展传承弘扬工作,就是要紧密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职能特点,设计、策划与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相一致的活动、仪式、典礼和文艺作品,建设集旅游接待、学术交流、文艺演出等功能为一体的周文化展示中心,挖掘整理推广具有传承价值的家规家训,切实抓好“五进”、“六评”、“一传”等项活动,积极探索岐山模式,让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洗礼。
3.树立身边典型。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最易感动身边人。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身边好人”,登上善行义举榜的普通群众,常常是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和乡亲,他们多数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点滴积累的善行,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付出,亦或是危机关头一次向善的选择,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事迹才显得真实、动人,可学、可信。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就要多宣扬、多挖掘这些百姓身边的道德楷模,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县涌现出的巨晓林、侯晓、董彩霞、鲁有强、侯天祥等先进事迹,以激发起更多人对真善美的向往,激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弘扬新风正气。正气,就是正大光明之气,是激浊扬清之气,体现的是刚正的气节和伟岸的风骨,表达着健康向上的情愫,是周礼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推进改革,凝心聚力的强国梦想,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端正舆论导向,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建立诚实守信“红黑榜”制度,定期发布,形成好人有好报、失信受惩戒的舆论氛围,激励党员干部和城乡群众形成崇德尚礼、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
5.统筹推进工作。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层面和领域,必须进行系统谋划。全县各级各单位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定位,在活动中找位子,找任务,找方法。特别是要把传承弘扬工作与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将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研讨,将现代礼仪文化渗透到各行各业,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活动内容,用“系统学”、“扎实做”的要求检验传承弘扬工作的成效。同时,要把传承弘扬工作与深化“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创建成果等结合起来,推动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志们,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大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立即行动起来,举全县之力打好“周礼文化”这张大牌,将巨大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党建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加快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走在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