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日期:2021-11-14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是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村卫生室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是初级诊疗的重要场所,是普及健康知识的重要平台,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积极发挥着基层三级医疗网络作用。因此,加强卫生室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能力,是当前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建设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制度保障不完善。目前,村卫生室还处于村集体管理--卫生院业务指导的旧模式,卫生室建设、人员均由村集体选定,未纳入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编制,财政投入少,保障机制缺失,制约了村卫生室的发展。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卫生室处于医疗服务的最末端,保障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医疗需求,但随着城镇化迅速推进,农村人口减少,村卫生室基础投入减少,一间房、一名村医、一个药柜、一张检查床便组建了卫生室,有的地方更是家医合一,医疗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三是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卫生室工作人员数量短缺、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等因素,又是制约村卫生室发展的瓶颈,一名头发花白的村医,守着一间残破的卫生室,为留守的老年人诊查的画面,不知是多少卫生室现今真实的写照和无奈,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村卫生室发展前景堪忧。

四是服务能力水平不足。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足,导致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存在显著短板,群众生病后,不是第一时间去最近的卫生室就诊,而是宁愿多跑十几里路去镇上、县上,甚至省市大医院看病,小病不出村的卫生室,更像是群众的药房,只是为了消费掉农合本上每年的补助费用,全科医疗变成了全民药房。

为此建议:

一是全面完善各项制度保障。首先,切实织牢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特别要兜住村卫生室这个网底,将村卫生室发展建设纳入卫生部门统一规划编制,依照镇卫生院的双管模式,将村卫生室管理体系由村管镇指导变为村镇双管模式,进而协调各级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保障医疗体系稳定运行。其次,将村卫生室人财物纳入镇卫生院管理,卫生室人员为上级单位派出的在编人员,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各项福利。最后,将村卫生室建设情况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从政策制度上保障村卫生室良性发展。

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基础建设。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用来改扩建业务用房、更新诊疗设备、保障药品供应、改善就医环境等,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的提档升级,改变居民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差、乱、弱”的印象。其次,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提高诊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效率。“互联网+”是未来各行各业必须适应的大趋势,医疗服务行业更不能例外,在疫情防控中,信息化建设也使得疫情上报、流行病学调查、疫情防控知识宣教等更加便捷高效。最后,依托医改、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优质服务基层行等红利效应,加快卫生室基础建设质的飞越,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是全面优化村医队伍。医疗卫生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一切医疗卫生服务的首要前提,结合医改、全科医生培养和优质服务基层行等活动,将医疗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主要向基层倾斜,特别是村卫生室,运用增加编制、财政全额负担、发放安家费、降低职称评定门槛等一系列政策,充分考虑基层卫生机构的条件和承受能力,让基层卫生机构干应该干的事,干好该干的事,将更多的卫生人才引到基层、留在基层、用在基层。

四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首先要强化村医业务知识培训。采取线上和线下培训方式,拓展村医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升村医医疗水平。其次要加大医保等相关政策倾斜力度。以医保政策为杠杆,逐步建立有效的村(社区)首诊制度,加大基层卫生机构医保基金的报销额度,引导病人下沉基层,把患者留在基层。再次要推广有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政府按签约服务人口向村医“购买服务”,在完成必要的免费服务项目的同时,允许其开展部分有偿服务,增加村医收入。最后,要加大考核力度。在保障村医权益的同时,也要加大管理考核力度,使真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好医生留住,实行积分考核制和末位淘汰制,完善退出机制,将那些不能干、不愿干、不想干的村医及时离岗,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