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彬县等地考察学习 全域旅游工作的几点思考
日期:2019-02-03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岐山县政协主席  巨文利

 

按照年初工作安排,3月27日至30日,县政协组织县文广局、县卫计局、京当镇、青化镇负责同志就文化资源在全域旅游中的作用,先后赴咸阳市彬县、旬邑县、长武县,甘肃省庆城县进行考察学习。同时,还就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进行了交流。由于提前沟通了相关情况,所到之处又属同一个文化根脉,整个考察学习紧张顺当,收益颇丰。

一、外地全域旅游工作的感受与启示

1.依托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必须充分发掘文化内涵。彬县、旬邑、长武及庆城都属周先祖生息地,时期不同,代表人物不同。彬县、旬邑县、长武县围绕周部落的杰出首领公刘深度挖掘农耕文化,同时,又都巧妙地把驿站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县域特色。彬县将公刘文化运用于城区元素打造中,主要开辟了《诗经园》;旬邑县将周先祖生衍地半山洞穴的保护与马栏红色文化串成一线,使人既感叹于先民的艰辛又崇敬于先辈的丰功伟绩;长武县将驿站文化与古长城、红色文化融于山水库区,让人有登高望远、追古抚今的无限遐思;庆城县则围绕周先祖不窋的足迹和岐伯典故,深度开发、系列展示,文化冲击力极强。同时,四县对周文化的发掘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先民生息的一个阶段与整个周王朝的兴替结合起来,让游客在全过程了解中,感知当地的闪光点,而并非CT式的切片研究。

2.依托一个核心文化,叠加其他文化,使开发由点状开发向片区化发展。上古的文化遗存是零散的,红色的记忆是流动的,但在每一地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彬县、旬邑、长武,庆城四县的共同特色就是围绕重点,叠加资源,成片开发。如彬县围绕大佛寺作豳州驿、侍郎湖、莓园等景点,公刘文化的元素则成了点与点之间的点缀;旬邑全域旅游中将马栏革命旧址作为副景;长武的亭口镇则完全围绕库区山水布点了驿道、红色基因和古城,这样的布局,增强了景区的多样性,使游人始终保有兴趣。同时,不同时期文化的叠加还增强了景区的厚重感,避免了赶点式的劳顿,起到了1+1>2的规模效应。

3.依托一个高定位规划,发挥政府重点投资撬动社会投资的效应。作为旅游应有一个高定位的规划,做到片区一次设计、取舍得当。庆城县围绕周祖陵和岐伯一次性的对近万亩区域作出了布局设置,县上在已投资周祖陵的基础上,投资2.1亿元建设岐伯大殿等核心景点,形成初步效应,从而吸引我省马嵬驿集团投资10亿元开发养生休闲小镇,在不到三年多时间就形成聚集效应,保持强劲的向上势头。长武县在开发亭口镇景区上一次作出二十年的规划,即围绕亭口驿景点发散,提出五年看矿区,十年看社区,二十年看库区。政府重点作红色基因传承和水库建设,吸引社会资本进行了片状开发,坚定了信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彬县对全域旅游设计出了“两出两入两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增强了规划的目的性。

4.依托旅游开发必须要建立一个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的组织和协调机构。全域旅游涉及方方面面,虽然旅游以文化为魂,但山、水、田、林、路都可作为全域旅游的要素,一定程度上讲,把全域旅游作为抓手,就能把民生和经济、生态等统筹起来。彬县、庆城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招商的载体,有协调机构或管委会,而且设置了专项基金,做到了统得起、调得动、有资金。

5.依托文物遗存发展旅游,必须做到既对已有的文物进行开发利用,又给后世储备新的文物。长武县十里铺窑洞文化是古驿站文化上的一个记忆,该县据此建造了旧式窑洞。同时,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题字作画。庆城县围绕岐伯与皇帝论医1080问,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作成一幅幅国画。这些字画,于今天是高质量的艺术品和旅游要素,于后世将是财富和佐证历史的文物,起到了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作用,让游客观之感到震撼。

6.依托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必须由此生发演绎成故事,形成知识性、趣味性、包容性的共同话题。四县作为依托周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的县区,他们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生动故事,都讲周文化,都有先民的迁徙流变,既形成对自己这方文化的肯定,又对他方同一文化的尊重和认可,让客人在听取文化介绍上明了来龙去脉。特别是庆城周祖陵,讲解员的丰富知识使我们考察组成员对自己经常感受的周文化有了重新认识,对其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地位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对其后世影响的远大作用有了全面了解,增强了游客的认识度、知识面和对景点的尊重,避免了单纯文化的填鸭灌输。

二、我县全域旅游发展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对照考察中的新认识,反思我县全域旅游建设的现状,我们深感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抓旅游缺乏强有力的班子和组织。虽然我县也有类似机构,但具体工作在文化旅游局,加之文化旅游局编制少,无专人抓旅游的现状突出,协调不起,形不成统一共识与合力。即使在周文化景区打造上,虽也庙、湖、城片区发展,但在停车场、县城、相邻村的打造上缺少统一指挥体系和机制。

2.对全域旅游缺少明晰的规划线路和收益点设计。设计中缺少引导游客的时间和节点,旅游收入按天计算,不能围绕滞留天数设计,最终是个无目的旅游或有效无益的旅游。

3.缺少挖掘整理文化的人才和好的导游团队。纵观周公庙、周原遗址、五丈原庙,鲜有成系统的文化挖掘,饮食文化、周文化的影响没有形成系统,甚至版本较多,往往会让人一头雾水。就是讲西周也是作切片讲周公,忘了周从何来,又到哪去,忘了其他重要人物,单纯的以庙说人,因人讲史,将周文化缩小到一人一礼一乐上。

4.资源分割严重,叠加成片不足。如县城就能形成周公庙区+城区+仓颉+河湖休闲的有机叠加。

三、对我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建立有效的统一组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像抓招商一样抓旅游,对相关部门分解任务,变一个部门抓为一个政府抓。如彬县在公交站点上设置(农村)建设上,都兴建了高规格的公厕,长武在水利与林业的任务中,突出了旅游水利与林业。旬邑在非遗的整理上专辟了库淑兰剪纸展览馆,庆阳把博物馆打造成内容丰富、游览时间较长的景点。这些无不在为增加游客停留做文章,营造环境。因此,建议成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共同置景、完善要素的工作机构,为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要围绕我县的突出文化资源,统筹制定全域旅游规划。我县已制定了全域旅游规划,基本都是围绕两个5A级景区打造。纵观规划,主要突出了景区建设,缺少对南北两条线路的设计和用什么留住游客,每个景点游客能停留多长时间,进景后能否留宿的设计。因此,我县应加快这方面的设计,并制定未来去门票后全域旅游效益收回的规划。同时,要抓紧研制开发非饮食类的旅游纪念品,真正做到游客来有去处,到景点有玩处,不知不觉留得住,离境返程有旅游商品的目的。

三要围绕旅游办好节庆和会议,使之成为成就旅游的一个闪爆点和记忆。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影响深远的节庆和会议最终会衍化成一个火热的旅游点,世园会、世博会是这样,论坛类的会址也都演生为新的景点。因此,必须把传统的庙会与论坛类的会议结合,由习俗的关注、学术的关注向大众式的旅游关注转移。我县周公庙、五丈原都有庙会,要研究将庙会翻新为文化节的路径,巩固老游客,开辟新客源。节会要坚持规律性举办,一曝十寒、办办停停,会将一个景点的信任度降下来。建议对周公庙、五丈原庙会按一春一季设计,使周公庙富有春生孕育之意,五丈原更具铁马之风之气。  

四是培育文旅专业人才刻不容缓。我县是文化大县,从来不缺学术研究人才。缺的是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人才,是能将文化推演成生产力的人才。首先要将周文化从高古的礼乐中落下来,形成与现代核心价值观相符的行为规范,最终使其转化为促进发展的软环境。其次,要编制符合现代人特点的导游词,突出明快、信息量足、文化观点上的包容共享和旧典新用等特点,让游客轻松感知知识,切忌讲专题、搞探讨,把游客当学生,雅俗共赏穿插正能量,县情民俗信息大容量。第三,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切忌单纯的就礼说周公论文化,而要依周论制讲文化,使岐山更突出一个兴盛的王朝文化。好古而尊古,传承不泥古是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生产力资源的重要遵循。

五要坚定的走文化资源的重点围猎之路。陕西是周秦汉唐四代圣地,同时又是红色圣地。但在旅游上,西安主要打造汉唐文化,延安、铜川主要打造红色文化。主要做的是汉唐与红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攥指成拳”,围绕一个突出文化资源进行打造。建议我县按照南北区域围猎两庙文化,对其他文化资源分别叠加于两庙,引导政府性资金捆绑使用于相关配套,形成育得一花开,引得蝴蝶来的效应。我县文化资源丰富,取舍叠加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县围绕周公庙景区做的周公湖就是叠加和重点投资的好做法,只要坚定这个方向,做到几年聚力添一景,周原景区定会胜出。同时,要有更大的气魄让出资源给大公司,创造更优条件给大公司,使其快速发展,形成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