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服务模式 推动岐山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日期:2020-04-23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县政协委员    胡小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突出,高龄化、空巢化和失智失能老人增多,使家庭和社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陕西60岁以上老年人口674.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46%,老龄人口年均增长率3%左右,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690万人,全省人口老龄化形严峻。宝鸡市2019年总人口388万,60岁以上人口数为75.4万,占总人口比重为19.43%。宝鸡市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全省水平2个百分点,是我省老龄化偏高的城市之一。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8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大约有25.3万人。宝鸡市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的明显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我县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坚持目标导向,推进养老产业转型升级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养老产业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健康养老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政企联动、开放融合,有效促进信息产品与医疗卫生资源及养老服务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使用效率,加快智慧健康养老及服务的推广普及,推动全县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升级。

二、健全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按照中省市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健全农村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一是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县和蔡家坡城镇建立4-5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弥补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不足。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配备现代化的厨房、就餐大厅,每周制定不同的菜单,让老人营养更均衡设立休息活动室,按摩理疗室等,借智慧智能引力的方式“盘活”政府养老资源,引进一批专业关爱老年人的综合服务项目入驻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养老服务专业化、市场化,为老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区别于养老院等“全托”模式,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半托”模式,为老年人打造出“养老不离家”的“养老会所”。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幸福院网点。在突出物质养老的同时,全方位打造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在乡村建立健全农村幸福院,为养老服务网点。在幸福院建设互联网就医咨询智慧平台,有效解决乡村老人“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配备专业护士一名,对幸福院辐射镇村老人的病史,用药等信息实行建档管理。

三是发展中医院全天候智慧“养老院”。运用“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模式,建立智能健康检测指挥中心,配备精干医疗护理专家团队,对所监护老人实行生命数据全年365天全天候的实时跟踪与监测,随时掌控老人的生活状态、生命体征健康状况。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在老年病防治方面优势,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让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全方位发展,建立定期巡访独居、空巢、留守、失能老年人的工作机制,让老人享受家的感觉,让农村老人可以“养得起,住得起”。

三、强化组织保障,高质量打造养老新模式

一是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县工信、民政、卫健等部门单位组成的县级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全县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任务分工及年度考核方案,统筹协调推进,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共同推进全县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对智慧健康养老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

二是形成政企合作的运作机制。积极探索民办公助、企业自建自营、公建民营等多种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进形成基本保障性服务由政府保底购买,个性化需求由市场调配的运作机制。积极引导医院、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幸福院和相关企业机构参与,支持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机构、市场、政府、社会等实现共赢,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式。

三是打造系统科学的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医养相结合、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建设互联互通、覆盖全县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运用智慧养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接中医院医疗及养老服务资源,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政策,实现养老、医疗等信息资源对接。强化互联网远程医疗预约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实现老年人健康状态信息的动态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为家庭签约医生、居家护理提供便利,打造系统科学现代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