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政协持续开展“稳增长·委员在
6月6日,县政协主席刘玉广带领县政协办、县工信局负责同志,先后深入陕西通力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岐山... 更多>>>
-
县政协启动“稳增长·委员在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及省、市、县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特别是企业界委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 更多>>>
-
县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 更多>>>
6月6日,县政协主席刘玉广带领县政协办、县工信局负责同志,先后深入陕西通力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岐山... 更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及省、市、县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特别是企业界委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 更多>>>
... 更多>>>
县政协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对我县以农村“三变”改革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三变”改革统揽农业农村发展,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改革工作进展良好。截止目前,已成立集体经济组织68个,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39个,集体经济合作社29个。涌现出了雍川镇宣旗营村苗木花卉产业、益店镇永新村光伏发电项目、青化镇北阳村千亩苗木花卉、启航阳光猕猴桃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典型,受到各方肯定。
困难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各级政策宣传不深入,群众普遍对“三变”改革内容知晓率不高,对其目的意义不了解,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理解不透。二是农民不愿承担产业风险。部分群众因担心土地、资金入股后不能分红,投入资金收不回来,不敢参与“三变”改革。三是部分群众对村组干部缺乏信任。担心村组干部利用国家政策为自己谋私利,把集体资产变成个人财产,出现一些抵制情绪,个别地方决策不能在村民大会通过。
2.基础工作进展缓慢。一是“资源变资产”难度较大。调研中看到,大多数村除了土地,没有其他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很多村对“三资”存量没有搞清,对耕地、荒沟、水面等资源未能科学评估。不少村组集体资源分散杂乱且未进行有效整合,资源变资产难度较大。二是“资金变股金”基础较差。在我县3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中,只有枣林镇神差村等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实体项目,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空壳村”问题普遍存在。另外,农民可支配的闲置资金有限,不愿将维持基本生活的钱入股投资。三是“农民变股东”缺少承接主体。农业产业投资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短期内寻找良好的承接主体较难,真正能得到群众信任且经营水平高的企业少,能获取集体经济分红的村组非常少。目前全县80%的试点村都是流转土地后由引入企业自主经营,农民只有土地租金与打工收入,未能真正实现资源、劳动力入股。
3.产业发展培育不足。一是特色产业不强。全县农业产业缺乏整体规划,部分镇抓产业结构调整以行政推动为主,农民自主选择性小,主导产业以苗木、苹果、花椒、猕猴桃为主,量大但科技附加值较低。有些镇村虽然引进了特色农产品项目,但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不明显。二是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涉农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偏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很难吸引本地农户入股。另外,有些乡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因利益分配、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参与“三变”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新型产业经营主体能力不足。全县51个贫困村共拿到扶持资金1690万元,目前起步发展的有38个,不少股份经济合作社拿到了扶持资金,但没有合适的产业项目,只能投资其他行业入股分红。部分产业大户自身发展能力欠缺,难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4.改革支撑力量薄弱。一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三变”改革试点村扶持资金总量偏少,效益没有显现。今年扶持资金仅限于贫困村,非贫困村没有,造成资金与项目不配套,影响产业发展。有些村有好的产业项目,枣林镇神差村种植金丝皇菊,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都较好,但因村上缺少扶持资金,难以发展壮大。另外,许多种养大户由于缺少抵押、担保财产,实际上无法从国家信贷支农政策中受益。二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各镇农经站已全部撤销,目前指导“三变”改革人员都是兼职,对政策掌握不清,以每镇配备2-3名农经专业人才计算,全县农经人才缺口在20人左右。各村干部都身兼数职,接受新事物能力相对不足,不能对农村“三资”进行科学管理,“三资”保值增值缺乏人才保障。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比较落后,特别是故郡、京当、蒲村等北部旱腰带地区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受干旱、霜冻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抵御灾害能力不强。一些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产业发展。
5.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改革合力不强。农村“三变”改革的综合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有些部门落实“三变”改革措施不实,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不到位,全县推动“三变”改革的合力尚未形成。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严重不足,没有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平台,加之土地附加值低,“两权”抵押、交易、评估、登记等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三是制度不规范。我县集体资产管理、股权交易和风险防控等制度还不完善,农民和企业权益难以界定,农民个体利益风险大,“三变”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缺少完善的制度规范。
对策建议
1.突出宣传实效,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一要加强培训指导。建议向参与“三变”改革的试点村派驻指导员,宣传“三变”改革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先进典型,重点讲清土地所有权不变,改革变更的只是土地经营权,为农民吃好“定心丸”。二要能人示范。要发挥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示范引领作用,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效,改变农民思想观念;以真金白银的改革红利,化解阻力,凝聚合力,吸引农民主动参与改革。三要村级引领。着力打造一批农户增收明显、运作机制规范的“三变”改革试点村,如雍川镇宣旗营村、益店镇永新村,通过树立典型、展示成效,引导农民走合作化、规模化发展路子,共同发家致富奔小康。四要政策激励。建议制定岐山县农村“三变”改革奖励办法,由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配套办公经费),对农村“三变”改革中成绩突出的产业大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进行奖励,通过表彰先进,引导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投入“三变”改革。
2.抓住关键环节,加快“三变”改革步伐。一要做好清产核资工作。要对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核查清理,摸清集体“三资”存量、结构、分布、运用效益和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掌握精准。二要实现资源变资产。充分利用涉农各项利好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项目等方法,将农村各类资源逐步转变为企业、经济组织的股权,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推进资金变股金。积极探索将财政拨付的扶贫开发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量化为股金,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确保国家投入资本不流失,受益主体始终为村集体和农民。四要引导农民变股东。引导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明确股权量化、转让、分红、退出、收益占比等事项,推动集体经济组织与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变股东。
3.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一要明确发展方向,实行产业化经营。要按照“优质粮油、畜牧养殖、特色果菜”的发展思路,结合县委全会“一轴三区”安排部署,规划建设好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导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三变+特色产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民俗文化”“三变+加工企业”“三变+小城镇建设”等模式,建成一批标准化小麦种植试验田、农家庄园、瓜果采摘园、猪牛羊养殖基地、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一批非遗保护型、美食体验型、娱乐休闲型、民俗礼仪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和网络营销型、劳务输出型的专业合作社,构建各具特色、三产融合、优势互补、百花齐放的“一村一品”示范基地。三要主推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农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结合绿色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培育优质粮油、奶畜产品、无公害猕猴桃、优质苹果、精细菜等名优农产品,重点推出擀面皮、香醋、锅盔、挂面等特色农产品,倾力打响岐山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全县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坚持多措并举,培育壮大改革力量。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抢抓我县被列为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历史机遇,加强与中省市沟通联系,加大项目谋划和资金争取力度,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和农村。二要创新贷款模式。金融工作要积极顺应改革形式要求,按照农村“三变”改革供给侧结构性需求,探索推出以农民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林地承包权为抵押的贷款项目,以及农业企业、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担保贷款等新办法,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三要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农村道路、电网、水利为重点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抵制自然灾害能力,为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创造条件。四要强化人才支撑。要在配强村“两委”班子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三变”改革,合力发展村级经济。提升“三变”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充实选派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大对“三变”改革工作指导力度,推动改革顺利开展。五要突出实体项目建设。通过扶持天和乳业、天缘食品、德有邻等本地企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全县种养殖等产业项目稳步发展。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三变”改革,举全县之力推介特色农业项目,招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与规上企业合作,以农业项目建设带动群众致富。六要立足实际多头推进。根据镇村实情,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进度,不搞一刀切,多头推进。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凤鸣镇城北、杏园村,蔡家坡镇北星,令狐等村,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引进扶持、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实力弱,自然条件差的故郡镇涝川、渚村,蒲村镇崛山等村,可持续加大土地流转规模,保障农民土地收入,就近安置剩余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为改革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
5.健全完善机制,不断激发改革活力。一要完善管理机制。县农村“三变”改革领导小组要发挥统揽全局、指挥协调作用,按照“部门指导服务、各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负责”的工作思路,牵头抓总,强化督查考核,扎实推进“三变”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二要搭建服务平台。建议在凤鸣镇、蔡家坡镇等地,尽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便利化。同时以各镇政务服务中心为基础,尽快建立县镇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价值评估、产权交易、法律咨询、融资担保等综合性服务,保障“三变”改革各项交易规范运行。三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建立资源权属抵押、市场经营、资金管理等风险防控机制,积极防范“三变”改革中出现的资金安全、权益缺失等风险,确保集体资金不流失、农民权益、经营主体不受损。